Search


根據健保署統計,台灣從民國89年到102年急診就診人次,從495.5萬人次增加到686.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根據健保署統計,台灣從民國89年到102年急診就診人次,從495.5萬人次增加到686.8萬人次,平均年增10萬人次,但根據101年急診檢傷分類統計,第4、5級的輕症病人就占4成5。

近來急診室糾紛層出不窮,大多來自民眾對於急診室檢傷分類標準決定急救順序的不瞭解,且存有「急診=快速門診」的錯誤迷思,往往容易等到不耐煩而衍生急診暴力。

急診從來就不是先來先看診,而是「檢傷級數=救命順序=看診順序」。

1位病人走進急診室後,醫護人員會依患者的呼吸窘迫、血壓、心跳、意識等重要生命跡象及疼痛程度,來快速評估病情危急程度及迫切性,進行急診檢傷分類,並用此依據安排急診就診的先後順序。

根據健保署統計,國內急診患者在急診留置平均時間為6小時,如果每100人有超過5%急診患者,急診留置時間超過24小時,就稱為急診住院壅塞。據統計,每100名急診患者中,約有1成5病情嚴重需要住院,但往往需要超過48小時才能等到病床。

基本上,急診壅塞分為看診壅塞、住院壅塞。前者好解決,如果只是輕症,即使急診室治療床不夠用,病人也可以坐著等看病。但住院壅塞則是急診等待住院的患者眾多,醫院一時間無法讓病患盡速入住病房,病患只能躺在急診室公共區域的留觀床、治療床,對病人及家屬都是折磨。

在美國的急診室,常有醫院需要超過2小時才會見到醫師,在加拿大甚至最長需要等4小時47分,而國內急診第4級病患平均等候時間大約是30分鐘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Patty Chou,以撰寫診間故事「大醫院小故事」起家,爾後除醫療時事外,同時也關心科普、教育與身心健康等議題。
View all posts